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在今年年初發布的《中國大數據發展調查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大數據市場規模為168.0億元,增速達到45%;預計2017-2020 年增速保持在30%以上。
在大數據應用方面,我國大部分企業均已意識到數據分析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59.2%的受訪企業已經成立了數據分析相關部門,同時,27.3%的企業正在計劃成立數據部門。企業在數據化轉型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問題?這些問題要如何解決?日前,德塔精要創始人兼CEO馮晉陽在接受媒體專訪時作出了回答。
德塔精要是一家擁有產品技術基因的創新型公司,總部位于北京,由具有十余年咨詢、設計、研發、運維、服務資歷的專家團隊創立。作為智慧服務運營商,德塔精要率先提出了“智慧+”理念,專注與合作伙伴共建智慧生態,助力客戶從傳統應用向智慧應用快速轉型。
就在受訪前不久,10月26日,成立一周年的德塔精要正式召開了第一場對外的產品發布會。在發布會上,德塔精要發布了其自主研發的“智慧應用中間件”系列產品,分別是智慧神經網絡、智慧中樞、智慧全景、慧報、智到;在戰略布局上,馮晉陽在現場闡釋了德塔精要在智能大數據產業鏈中上下貫通的重要作用以及“智慧+”的業務拓展理念,并啟動了智慧生態戰略合作,與合作伙伴共建智慧生態。
馮晉陽告訴記者,在一些客戶的業務場景中有很多問題,無法用原有的業務方式解決。他以服務器監控為例:“過去我們很多人、很多企業做監控系統,監控服務器的CPU狀態,看它會不會崩潰,一般我們會設置一個閾值,超過這個閾值會報警。這個值設低了它就大量的報警,設的高了就漏報。過去這個問題一直沒有解決,為什么?因為之前做這類業務的廠商沒有大數據的積累,沒采用大數據的手段?,F在我們可以動態的設定它的閾值,但需要大量的數據來支撐,這就需要企業構建一個大數據平臺?!?/span>
在創立德塔精要的一年之中,德塔精要以物聯網、大數據、可視化技術為核心,以數據、場景為驅動,基于業務、面向服務,自主研發了“智慧應用中間件”平臺產品(包括智慧神經網絡、智慧全景、智慧中樞、慧報、智到等),通過智慧業務應用組件與業務場景結合,基于場景,與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智慧+行業”解決方案,為客戶提供一站式、可擴展的智慧應用中間件平臺,簡化智慧應用的構建、維護和管理工作,縮短建設周期,大幅降低整體擁有成本,聚焦于智慧業務的設計與開發,實現業務智慧化賦能。
在過去的一年間,大數據的概念空前火熱。數據顯示,已有35.1%的受訪企業已經應用了大數據,與2015年調查結果相比有所提高;同時,22.9%的企業計劃將在未來1年內應用大數據,發展前景較為樂觀。但在企業向大數據方向轉型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個重要的問題。
馮晉陽認為,目前限制企業大數據轉型的問題在于目前市場中缺乏能夠幫助企業從智能設備中收集數據的科技公司。他說:“把大數據聚集到智能數據、從智能設備上采數據,這種場景非常少,因為ETL談的都是盤活接口和協議跟業務系統對接,這種場景對企業的數據處理能力和容量要求都非常高,與傳統情況是不可同日而語的?!?/span>
他表示,一些企業缺乏對數據挖掘的能力,也缺乏與IT聯動的能力。IT廠商往往對智能領域缺乏關注,導致對智能數據的獲取缺乏有效的手段。
對于德塔精要來說,馮晉陽表示,其核心團隊,在行業內擁有豐富的經驗:“我們兼容一萬種以上的設備,涵蓋的設備型號我們往系統里面一裝就認出來了,在此基礎上的進行深度的大數據分析和挖掘也就水到渠成了?!?/span>
最后馮晉陽告訴記者,“場景的使用、驅動是數據融合最大的驅動力。大數據是一種解決傳統問題的新思路和手段,僅僅將其用于數據運營、消費畫像、消費聚焦等方面并不能發揮大數據應有的價值,這是一個機會?!?/span>
來源:數據猿